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渐近 税优力度、普惠制待突围

延期两年多的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虽然结果不及预期,却为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正式诞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以人社部为主、多部门参与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改革方案已经递交到中央相关部门,方案凝聚了一定的共识,在一些关键点上尚存在争议,还需进一步完善。问及是否会9月底出台,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不会那么快。”

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从2007年开始酝酿,已经走过了14年的破茧之路,虽然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距离正式出台尚需时日,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确实只差“临门一脚”了。

“规范发展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已被写入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迎来新的发展期。

试点情况不及预期

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于2018年5月1日启动,国家决定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下称“税延型养老险”),期限暂定一年。截至目前,这项试点已超期两年四个月。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19家公司出单,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亿元,参保人数4.9万人。

从数据来看,该试点的效果很有限,原因包括以产品制为中心、税优力度小、操作不便捷等。“试点在上述地区推广得非常吃力,监管部门好意设计了很多规则,但这些规则远离了市场,没有回应普通消费者的需求,流程太复杂,力度也不够。”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称。

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国建立第三支柱的重要尝试。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银行的推动之下,我国建立了三大支柱组成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自愿性个人养老储蓄。

目前,我国已建立比较健全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不同支柱之间发展严重失衡。第一支柱“一支独大”,第二支柱是“一块短板”,而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则还是“一棵幼苗”。

据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截至2020年底,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总规模合计约为8.8万亿元,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约5.8万亿元,占GDP的6%左右;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约3万亿元,占GDP的3%左右;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基金可忽略不计。

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之下,建立和完善完全积累型的第二、第三支柱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如果仅靠第一支柱,人们将难以达到预期的老年生活水平。

22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下称“报告”)显示,46.79%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者预期的养老金水平为在职工资收入的40%~60%,这与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59.2%)基本持平,但高于目前的实际替代率(45%左右)。

报告称,由此可见,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不及预期,保障压力大,应逐步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大力发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制度,提高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待遇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第三支柱的共识与分歧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目前第三支柱税优政策赋予实施的机构对象针对的是各个金融行业,目前只面向保险业,属于产品制。记者了解到,第三支柱实行个人账户制为中心而不是产品制是业内共识。

在日前举行的一场“养老金国际经验与最新养老金政策展望”研讨会上,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首席投资官丁振寰表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税优政策载体是个人账户,与税收关联福利与可以纳入到个人账户中,个人账户制度的设立对于整个第三支柱的拓展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从国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对于建立第三支柱非常关键。美国信安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信安亚洲区总裁张维义表示,第三支柱在大部分的国家都有税收优惠,因为养老账户是长达几十年不能动用的账户,税收优惠是激励一个人愿意把钱放到一个账户里面很长时间很重要的因素。

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和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认为,试点中税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税前扣除1000元(或6%)额度过低,不足以提升消费者需求;税延额度计算方式较为复杂,不便于操作;领取阶段7.5%的实际税率大幅度减少了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人群;税延操作流程复杂,增加了参保的难度。

朱俊生建议,在正式出台的方案中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在新个税提高起征点、增加专项扣除的背景下,适当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标准。例如,每月抵扣额度可提高至2000元或3000元。将税延型养老保险税前抵扣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项目,进一步简化税前抵扣流程。

业内的另一个共识,是通过个税APP等技术手段实现“无感抵扣”,这是税优简便操作的一个方向。

记者还了解到,如何实现第三支柱税优的普惠性,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制度中来,也是第三支柱面临的一个难题。因为个税起征点提高之后,我国缴纳个税的人口只有6000多万,而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近10亿,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参保人难以享受第三支柱的税收优惠政策。

朱俊生表示,我国采取税收递延政策(EET)的递延征税模式,对于高收入群体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中低收入群体可能因收入达不到起征点而无法享受,不利于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覆盖面。

在如何提高制度的普惠性方面,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经验。张维义表示,如果想把第三支柱做得较为宽泛,让中等收入群体以下的人士也能参与,可能需要考虑政府的补贴了,如果参保人愿意未来10年不把这笔钱拿出来,可能政府会在账户中给予一些补贴。

“中国是人口大国,老龄化的过程会给第一支柱带来很大的压力,让收入较低的人有更多养老的储蓄,能够缓解这种压力。”张维义表示。

如何让更多人享有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处理好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关系也非常关键。郑秉文近日撰文表示,第三支柱的2.0版本顶层设计应尽快出台,在吸取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大税收优惠比例,简化个税抵扣手续,完善产品线,覆盖保险、基金、银行理财等产品,“个人申请建立第三支柱必须要参加第二支柱”的限制条件应该取消,使之成为真正的中国版“个人养老金”。

编辑:翟卓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翟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