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倍的发展速度,上海普陀培育“小巨人”的秘诀是什么?

企业资产总额从525万元到8859万元,纳税额从26万元上升到929万元,这样成倍的发展速度,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上海英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五年。作为“十三五”期间普陀区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的代表,英凡科技的倍速成长是该区“科技培育法”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普陀区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后简称“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扶持工作是这一“科技培育法”的核心所在,普陀区科委具体负责实施和管理。“作为普陀区开展‘3+5+X’的组成部分,区科技小巨人的培养是我们主动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创新链、优化服务链、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推动普陀区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普陀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整个“十三五”期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一共培育了85家,包含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先进材料、新能源及高效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各类高新技术领域。这85家企业中,80家通过区科技小巨人项目验收,还有10家企业经过培育,成为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截至2020年底,普陀区共有市、区两级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251家。

1.jpg

普陀区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授牌仪式

普陀区科技小巨人项目通过专项资金、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十三五”期间,培育单位新增实用新型专利351项、软件著作权证书756项、发明专利396项,获得国家标准8项。企业研发经费也从3.73亿元上升至10.11亿元。

2.jpg

为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做相关政策解读

以技术创新研发的持续投入,拉动了企业和区域经济效益的增长,是普陀区“十三五”期间“科技培育法”的内在智慧。数据显示,2015年,培育企业年营业收入为37.37亿元,净利润为7.61亿元,至“十三五”末,年营业收入达到97.52亿元,净利润达到21.13亿元,年均增幅分别为21.15%和22.66%,而其缴税总额也从1.93亿元增至6.17亿元。

下一步,普陀区科委将加强与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的“科技培育联动”,相关专项资金政策在全面建设智慧城区、促进信息化产业全范围融入城市民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争夺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全面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邓侃)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