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专精特新” 一家常州创新企业的发展观察

精密流体控制技术在自动化行业广为应用。江苏高凯精密流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凯”)自落地常州科教城以来,聚焦精密流体控制产品研发,先后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突破,将精密流体控制技术探索应用于更多领域。

从0到1,研发压电喷射阀自主品牌

流体控制是利用流体的各种控制元件及装置,组成控制回路以进行自动控制,广泛应用在半导体、光伏、锂电池、天然气、医疗、水处理、汽车、食品等各大领域。

“比如,对晶圆进行沉积处理时,要通入精确量的特种气体作为媒介,这时就需要使用精密流体控制器件来控制气体流量。”高凯项目负责人顾守东博士介绍,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光刻机、刻蚀机、沉积机“三大件”,都需要使用精密流体控制相关技术。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几家企业占据全球精密流体控制产品市场主要份额,从中获利颇丰。一块普通烟盒大小的压电喷射阀在我国的售价一度超过20万元。脱胎于吉林大学的高凯,矢志将压电技术应用于精密流体控制领域,打造国产品牌。

“压电技术在精准控制流体方面优势明显,具有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精度高、功耗低等特性,但技术壁垒也高。”高凯董事长刘建芳说,公司创始团队在吉林大学曾先后承担多个国家压电领域课题,积累了深厚的理论技术基础。

核心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需要适宜的应用场景。常州声学、光学等制造细分领域发展迅速,对精密流体控制技术需求旺盛。

反复考量,2013年,高凯最终落户常州的“创新之核”科教城。落户之初,常州科教城给予高凯大力支持,提供房租减免、政策奖励等系列扶持。

经不断试错优化,2014年,高凯在全国率先推出压电喷射阀,并逐步投放市场,又经过持续的改进创新,产品性能达到和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同时,经过进口替代和国产化过程,使国外产品价格大幅度降低。高凯压电喷射阀一经推出,迅速赢得国内制造企业青睐。

2016年下半年,高凯压电喷射阀产品大规模交付,企业发展迈入正轨,实现从0到1的突破。

从1到N,致力打通压电驱动全产业链

从0到1不是终点。多年深耕,高凯形成了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的“技术矩阵”,开始谋求“从1到N”的跃升。

锚定拓展压电驱动精密流体控制全产业链目标,高凯研发数百种压电喷射阀阀体、压电控制器、撞针、喷嘴模块等配件,开发了适用于大流量点胶领域的精密螺杆泵等核心部件,并向整机设备领域延伸。

同时,积极推动压电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在高端装备和自动化领域,高凯的压电比例阀产品已小规模量产。

“主流的电磁驱动比例阀产品控制气体流量,需要依靠线圈、铁芯等物质层层传导,响应速度较慢。”高凯项目负责人江海博士说,高凯在去年推出的压电比例阀,响应速度比国外友商的电磁比例阀提升约30%,价格也更低。“目前,我们研发的应用于芯片制造设备(如光刻机、镀膜机、刻蚀机等)的压电超声波流量控制器产品也已进入试量产程序;另外,公司研发的压电伺服阀也已进入测试阶段。通过这一系列压电关键核心流体部件的研发生产,希望实现对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替代。”

在消费品领域,高凯正参与并积极探索利用压电技术替代电磁马达,设计一款更薄更小的糖尿病用压电泵,方便患者使用。

“终端应用是驱动源头创新的重要力量,国内压电技术研究起步虽相对晚,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重要支撑。”高凯副总经理、董秘焦晓阳说,公司将聚焦压电核心技术优势,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创新产品。

扎根“创新之核” 助力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

作为一家创新驱动型企业,2018-2020年,高凯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10.86%、10.10%、11.05%。今年6月,上交所受理高凯科创板上市申请。

目前,高凯在科教城惠研楼的办公区域租赁面积已经从初始的四间房扩展至四层楼、数万平方米。回顾发展历程,常州科教城并肩见证了高凯的成长。

“2015年底,我们预计接下来产品的产销会有大的爆发,急需流动资金,但注册资金只有200万元,想从银行贷款,又缺乏抵押物。”焦晓阳回忆说,当时是科教城管委会主动出面向银行担保,高凯才得以获贷。

“初创型科技企业普遍缺少抵押物、不易获得贷款,这是政府应该做好的‘雪中送炭’的工作。”常州市科教城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陆金林说,近年,科教城先后开发了苏科贷、小微贷、科保贷等产品,目前基本形成了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科创企业在申报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推动股改、参与上市等阶段,均能享受到政策激励,达到要求就进行兑现。

在武进区、园区管委会辅导下,高凯先后参与高企申报、承担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江苏省成果转化项目,并于202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双创团队,成为常州武进区唯一一个入选的团队。

对高凯等科创企业来说,科教城的吸引力不止体现在“亲清”的营商环境上,完善的职业教育生态也给企业带来极大便利。在高凯工程技术部,约80%的员工来自常州本地高职院校。

常州是全国少有、江苏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仅科教城就拥有5家高等职业院校、约8万在校学生,各职业院校围绕地方产业链设置专业群,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实现园校、校企多向融通。

作为“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将继续大力支持高凯等科技企业做专做精,争取在常州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中淬炼更多细分领域的热血“尖兵”、提升全市创新发展能级。(吴琼 王艳艳)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