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全面绿色转型 争创全国首批“双碳示范区”

今年,安徽合肥高新区率先发布工业园区层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围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绿色技术、全民低碳、城市管理等方向明确了六大任务措施,全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该区将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争取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上率先作出全国示范,以“绿色行动”为牵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高新技术”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作为合肥高新区的一家专注于水环境治理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霖中科提出“二次创业”口号,将战略重点从单一的水处理业务向全流域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业务进行转型升级。通过一年多时间,公司已顺利成长为集技术研发及设计、生产智造、工程施工、智能运维及提供专业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生态水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形成了生态水环境治理、管网检测修复与智慧管理、废水处理及近零排放、水生态修复为四大核心业务的发展格局。

为助推煤矿从低碳到双碳,推进煤炭生产方式的转变,中霖中科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攻关,根据矿井水中污染物的特性,运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开发出国内领先的矿井水深度处理装备,实现了对450米井下矿井水的原位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该装备于2021年通过安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通过对井下矿井水进行深度处理并资源化利用,使其达到中水甚至饮用水标准,经过处理的水可以作为绿化、建筑、景观等用水,也可作为井下采区防尘水、消防水、电厂循环冷却水和矿区生活用水。”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在矿井水领域,中霖中科已具备130000吨的日处理能力,随着双碳规划的逐步推进,将持续助推煤矿企业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通过自主研发,公司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已掌握智慧防倒灌截流技术、管网检测修复与实时监测平台建设技术等,先后在徐州、阜阳、合肥等多地实现场景化应用,并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在区域逐步布局并落实一系列示范项目。未来,中霖中科将努力打破国外垄断的局面,彻底解决公司面临的卡脖子现状,并向着“研发-生产-销售-运维”全产业链模式更进一步,全面提升中霖中科在生态水环境治理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争创全国首批“双碳示范区”

除了企业的努力,合肥高新区也将“双碳示范区”的目标,纳入了发展的日程。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印发的《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指出,鼓励部分高新区在2025年率先实现碳达峰,探索建设“碳中和示范园区”。随后,2021年5月,合肥高新区率先发布工业园区层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围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绿色技术、全民低碳、城市管理等方向明确了六大任务措施,全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该区将重点谋划一批有利于推动经济、能源、产业等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举措和应用示范工程,在园区重点耗能企业中筛选了10家典型行业企业试点编制减污降碳“一企一策”,精细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分析碳减排潜力,鼓励使用新技术进行提标改造,打造“双碳”先行示范企业,争取成为全国高新区层面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区。

打造国际一流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

下一步,合肥高新区将打造高端碳中和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以光伏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该区将支持阳光电源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引领构建光伏设备制造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光伏产业生产制造基地,并全力推进“光伏第一城”核心区建设。同时,该区将依托园区现有500余家节能环保企业,布局建设零碳科技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绿色低碳领域头部企业、平台型科技企业,构建全球竞争力的现代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争创国家级战新产业基地。

此外,高新区也将打造国际一流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地,通过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目前,合肥高新区已集聚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中国环科院合肥科创中心等30多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阳光电源全球新能源研究院等200多个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基于现有的绿色创新基础,高新区将着力引进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世界级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并建立绿色低碳技术孵化中心。

同时,高新区还会打造碳中和前沿技术应用场景,推进“光伏+储能”、“光伏+制氢”、“光伏+5G通信”等试点示范,支持鼓励园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屋顶车棚等光伏电站,提高绿电使用率。同时探索实施“碳惠高新”鼓励政策,对市民绿色出行、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给予积分奖励。另外,该区将高标准构建生态碳汇网络,提升园区绿化品质和绿化覆盖率,推进人慢系统与城市绿道有机融合,为市民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项磊)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