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助群众“守住钱袋子”

为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重庆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认真履行指导、信息、督办“三中心”作用,着力加强宣传教育、创新工作举措、推动建章立制,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做好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帮助广大群众“守住钱袋子”。

密集宣传,强化防范意识

开展宣传月活动。6月份,围绕“学法用法护小家、防非处非靠大家”主题,开展多层次、立体化的“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活动,为群众普及打非知识,警示企业遵法守法。活动期间,全市累计开展打非户外宣传2600余场次,组织打非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七进”活动近49万批次,面对面覆盖人口900余万,发放《投资理财明白纸》等宣传资料330万余份,群发手机短信4800万条,营造了“全民打非”的浩大声势。

举办短视频大赛。以“远离集资陷阱、争当金融卫士”为主题,举办川渝首届防范非法集资短视频大赛。比赛突出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参与举报非法集资等重点内容,吸引川渝两地共136件作品参赛。这些短视频作品喜闻乐见、通俗易懂,通过上游新闻、川观新闻等媒体,以及微信、抖音、头条、微博等网络平台等广泛传播,有65万人次参与点赞,在川渝两地群众中间营造了“学金融、敢打非”的浓厚氛围。

坚持党支部引领。注重发挥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机关党支部与星湖路社区等开展结对共建,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围绕“远离非法集资、争当金融卫士”进行专题辅导,现场解答社区群众咨询提问。机关一名党员接访态度热情,工作耐心细致,受到群众高度赞扬,当群众问他叫什么名字时,他的回答是“我叫共产党员”,充分展示新时代的党员风貌。通过“红岩魂”智慧党建系统“每日一课”推动市级部门4000余个党支部、50000余名党员参与防非处非知识在线学习、答题。

创新举措,强化监测预警

上线“指尖打非”移动终端。在全国率先推广“指尖打非”App,实现了打非工作“移动化”落地,推动全市非法集资风险处置工作进入“移动化”“智能化”新阶段。一线工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全市非法集资风险异动情况及具体企业风险详情,便于在现场核查工作中“对症下药”,第一时间处理风险线索,大幅提升非法集资风险处置效果。

开通金融机构“白名单”查询。在“重庆金融安全卫士”微信公众号上新增金融机构“白名单”查询功能。通过查验“白名单”机构,群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在重庆市注册的银行、证券、保险、外汇、消费金融、支付机构、融资担保、商业保理等10余类金融机构基本信息,以及对应的监管联系电话和风险信息提示,为群众理性判断投资风险、维护自身权益提供权威信息支撑。

用好基层综治网格。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机制作用,积极推动网格员开展打击非法集资风险排查、宣传等工作。通过网格员上门入户发放宣传资料,在社区显眼位置悬挂防范非法集资横幅,张贴非法集资宣传海报,及时清理涉嫌非法集资资讯信息广告,切实加强社区对非法集资现象的宣传和监控力度,确保社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组织到位、体系完善、机制健全、保障有力。

建章立制,强化工作支撑

完善组织领导。调整完善市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领导小组,增设案件侦办、宣传教育、信访维稳等三个工作组,进一步压实防非处非的牵头、属事和属地责任,提升联动工作合力。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分析判断打非形势,安排部署工作任务,研究解决重难点问题。履行指导、信息、督办“三中心”作用,重大行动和案件搭建专班,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领域金融风险防控体制。

优化工作机制。积极推动非法集资案件侦查、诉讼、审判、执行各个环节程序畅通,加快案件办理进度,全力追赃挽损,最大限度减少群众财产损失。积极推进市区(县)两级、市级部门之间联合执法模式,力争在苗头时期、涉众范围较小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建立非法集资风险“年检”机制,每年定期集中开展涉嫌非法集资专项排查,搭建年度风险台账、动态跟踪化解。

搭建制度框架。健全打非处非制度体系,推动出台《接续推进全市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工作方案》,按照“事项化、项目化、清单化”原则,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点任务台账,实施动态化管理。推动起草《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实施细则》,探索部门联合执法模式,做好条例实施过渡工作。推动起草《重庆市金融风险问责办法实施细则》,健全全市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马兵,王紫序)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