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港航业共同体 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畅通

XxjebnC930660_20211021_ENPSN0A001_720x720.jpg

新华财经宁波10月21日电(余力 胡一敏)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球港航业发展经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际物流供应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持续性挑战。在10月20日-21日举行的第六届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期间,专业国际组织和全球港航巨头共同发布宣言,提出秉持“共同体”理念,强化开放合作,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畅通。

共克时艰 畅通全球供应链

港口是枢纽型、基础型的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重要支撑。受新冠疫情冲击,港口物流链、供应链受阻,海运运价持续高位,港航业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本届海丝港口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共应时变、共克时艰、共商时策”主题,深入研讨港航业在“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谋划保持全球供应链畅通之新策略、新任务,进一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世界经贸发展。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贸持续萎靡,全球集装箱、大宗干散货运输业务萎缩。以集装箱市场为例,上半年集装箱贸易量大幅下滑,运价也受到影响,但到下半年,即期运费及期租租金水平却双双创下历史新高。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来看,2020年5月份探底至834点,12月底报收1659点,创2005年以来的新高。干散货方面,BDI指数全年波动较大,也是前期下滑后半年快速回升,但后期反弹乏力。

时至今日,航运出现供需紧张,港口持续拥堵造成大量船舶在全球主要港口等泊。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全球海运供需依然失衡,短期内海运价格或将继续维持在高位运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金山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港口因设施和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大规模拥堵、船舶周转效率急剧下降。

“港口是解决所有供应链危机相关问题的核心,只有港口问题得到解决,供应链才能变得更加坚韧和稳定。”德路里航运咨询董事总经理蒂姆·帕沃指出,港口的拥堵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使得今年整体运营效率降低了17%之多。疫情造成运力短缺,但新增运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部署,还会额外加剧港口拥堵,无法发挥实际效应。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经济师,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秘书长贾大山分析认为,疫情影响下的供应链效率下降,导致了运价的快速上涨,关键在于有效供给不足。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张婕姝表示,港口作为物流供应链的结点,是人、船、货、信息交汇的一个关键点,各种矛盾都集中在港口体现。随着国际海运贸易量的激增,全球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大幅上升,但欧美各港有大量集装箱积压在港口或是陆域,使得集装箱周转效率大幅下降。在洛杉矶和长滩等港口,船舶在港时间最长接近10天。高昂的滞港费使得物流的成本显著增加,这是疫情下全球供应链面临的严峻挑战。

就在10月13日,美国总统拜登宣布,美国最大的两个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将实行每天24小时、每周7天运营,以解决港口货物拥堵问题。

开放合作 打造命运共同体

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港航业因“变”生“艰”的现实情势,如何在“艰”中求“策”,在“变局”之中开“新局”?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强化开放合作,共同保障全球物流链供应?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水运局局长李天碧指出,携手抗击疫情,全力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畅通,须打造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国际物流供应体系,充分发挥国际物流保障协调机制的作用,发挥港口航运服务国民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作用,持续提升港口的服务效能,改进海运服务的品质,畅通跨境贸易运输的通道,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解决全球供应链难题,不是单一港口可以解决的,需要以全局性、系统性视角来防范、解决各类风险。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小文表示,在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面前,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全球供应链体系服务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港口、航运、物流三个供应链关键板块过往是独资投资和单一运营的,供应链上下游合作衔接较为松散,资源的布局和利用并没有达到总优。

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毛剑宏说:“疫情冲击下,一个港口关闭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一个港口出现问题会出现全球蝴蝶效应,独善其身不可取,也不可能,必须坚定依靠共治、合作,共同加强船舶船员的疫情防控,搭建设施、通道、信息的互联互通平台,共同构建起多元合作格局和多方合作的机制,形成了命运共同体。”

高度凝聚共应时变、共克时艰、共商时策的共识,推动形成全球港航抗疫命运共同体,持续深化相互间互利共赢的业务合作,内外并举稳定物流供应链,高质量打造后疫情时代港航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全球港航界有识之士的共同愿望和一致追求。本次论坛期间,专业国际组织和国内外港航巨头高层通过了《全球港航共应时变 共克时艰 共商时策之宁波宣言》(以下简称“《宁波宣言》”),提出全球港航界致力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在发挥港口枢纽和运输动脉效能中体现共同体意识,在保障全球物流供应链畅通中体现共同使命担当,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世界经贸良性发展中体现共同价值追求。

《宁波宣言》认为,唯有秉持“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化相互之间的开放合作,才是全球港航业“共应时变”,化解风险挑战、寻求发展良机的关键之举。要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发掘业务合作机会,通过构建安全、高效、有序的物流供应链“共克时艰”,推动世界经贸回归常态。

《宁波宣言》呼吁创设合作议题商讨的机制化平台,以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等平台为载体,以平等与尊重、开放与包容的交流互鉴,凝聚力量和智慧,营造“全球港航一家人”的美好家园。

作为全球“一带一路”领域的知名论坛,海丝港口国际合作论坛自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参会嘉宾已涵盖50%以上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60%左右的全球性航运中心、60%的全球前20大货代公司、75%的全球前40大集装箱港口、80%的全球前20大班轮公司以及100%的全球前6大码头运营商。《宁波宣言》的发布,对于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推动完善海运服务网络,提升合作深度和广度,共同保障全球供应链畅通稳定。

数字引领 推动智慧化转型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5G、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引领行业变革,数字化转型是港航业面向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快商业模式调整,实现平台化、智能化和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契机。

科技驱动的港航供应链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港航业发展的新方向。巴塞罗那港务局副总经理、原国际港湾协会主席圣地亚哥·米拉提出,在中短期港口改善货物流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起海运的数字化,并且将港口设为数字枢纽,使物流和数据的交互以安全、可靠、高效,而且可持续的方式进行。

马士基集团副总裁、马士基码头公司亚太区总裁乔纳森·戈德纳表示,自动化与科技也是让供应链变得更可靠的重要因素,是韧性供应链的一个关键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认为,当前国际海运的困境,暴露出三个系统性的问题:一是传统的海运市场分析手段无法认知高频、高变化的海运市场环境,二是海运链各方至今未建立起高效、深度的资源匹配和调度手段,系统协调不足,三是由于数据孤岛、地域竞争等原因导致我国海运迄今难以有效整合成数据规模优势。他指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国际海运的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关键机遇期,随着中国整体海运需求上升,以及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要共同推进海运链数字基础建设,加快国际海运链数据的便捷流通和智能应用,引领国际海运数字化转型进程。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何建中认为,我国港口已经进入了由大到强的发展阶段,数字赋能将加强这一趋势。当前,要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物流供应链等智能化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和价值,把“人便于行”的理念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变成服务新产品,形成发展新业态,提升行业新价值。

作为国内港口企业数字化的先行者,宁波舟山港自一体化以来一直努力践行数字港口建设理念,把数字强港作为企业提质增效的新变量、转型升级的加速器。宁波舟山港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和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促进效率提升,出台数字化改革行动方案,加速推进全程智能化返货化码头、甬州的智慧码头智慧化等项目,提炼形成了“一核四供双循环”的质量管理模式。2021年,宁波舟山港集团获得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是获此殊荣的首家浙江企业和首家中国港口企业。

为深化浙江港口一体化运营管理,宁波舟山港建设全省沿海港口统一的生产业务指挥中心数字化协同平台,对“船、港、货”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宁波、舟山、嘉兴、温州、台州五大港域生产运营的一体化。

未来,宁波舟山港计划分阶段推进平台的迭代更新,通过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制度重塑和制度重塑,到2025年底,实现检验检测、供应链金融、船舶供应、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供应链服务,开辟港口数字化的新蓝图。

 

编辑:曹煜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曹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