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重塑金融生态 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31日举行的第六届“杭州全球企业家论坛”分论坛之“新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中国建设银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张力铮表示,“新金融”驱动了金融机构功能完善与配置、商业模式创新、产品结构和市场取向划分、客户演化和结构演替,也在重塑完全新型的金融生态,进而更好地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力铮以“新金融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了中国建设银行在服务民营实体经济的实践做法,探讨金融赋能民营实体经济新思路、新模式、新未来。他认为,金融体系作为经济体中资金流动和信用活的承载框架,是金融工具、市场参与者和交易方式等各种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我国近年来的社会结构性变化催生了“新金融”的诞生。

张力铮表示,“新金融”不是一个新现象的简单归纳,而是金融逻辑和理论演绎的现实结论。首先,新金融的出现源于国家治理的需要,金融需要在民生环境改善和弱势群体生存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新金融突出体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经过高速增长后,急需优化资源、调整结构,加快经济转型,以民生改善为背景的产业产品、服务技术等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金融业迎来机遇期。第三,新金融的发展倚仗技术的进步,现代科技的运用、数据采集以及分析能力是新金融实现普惠共享的先决条件。第四,新金融成为化解市场结症“温柔的手术刀”,其社会属性要求金融机构主动破解经济社会的痛点。这些变化驱动金融机构重塑完全新型的金融生态。

与传统金融相比,新金融的“新”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转变价值取向,二是转变业务发展方式,三是重新平衡风险控制与监管、市场之间的关系,四是重新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完善的支付体系。

张力铮认为,上述四个转变促使新金融形成了独有的特点。一是新金融的服务内涵更深入,深入到智慧政务、互联网+监管、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二是服务能级显著提升,银行不再仅仅是融资等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而是融智赋能的资源整合者。三是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广泛融入了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生活场景。

据介绍,建行以新金融的面貌投入到新时代发展的浪潮中,用一系列实践将新金融理念转化为成果输送到民营企业的手中,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资源的路上始终步履不停,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和领先优势。截至今年9月底,民营企业在建行贷款余额为 3.3 万亿元,占贷款总量的36.58%;截至今年9月底,建行向民营企业新增发放贷款4112亿元,占贷款新增量的 38.69%;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增速达14.25%,高于贷款平均增速1.49个BP。

同时,建行注重高层级战略合作,以多维度实践推进新金融服务。2020年10月,建行与全国工商联共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搭建平台、密切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原则开展多层次合作。建行向全国工商联执委、常委单位发放贷款614.95亿元,贷款定价低于全行民营平均水平13.1个BP。2021年初,建行浙江省分行向浙江省工商联及全省11个市级工商联派驻21名金融指导员,全部在工商联机关坐班工作,履行“联络员”“宣传员”“参谋员”角色,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实际困难,开创了金融机构与工商联协同工作的合作新模式,将建行的“新金融”活水引流到民营经济的方方面面。

此外,建行注重供应链体系的深度挖掘与大胆创新。截至2020年末,建行已为3000多家核心企业的50000多户链条客户提供超过4000亿元的网络供应链融资服务,其中服务的民营核心企业超1800户,链条客户中有97%都是民营企业。为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行在2018年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并推出“建行惠懂你”小微企业一站式综合融资服务,做到7×24小时无接触全天候服务,额度高,成本低、速度快。建行还针对农户、乡村企业等重要而广泛的市场主体,搭建了50多万个“裕农通”村口服务点,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胡一敏、余力)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