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现场图集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出席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6“沪上金融家”评审会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晓明做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主任吴水平做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晓明与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合影。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晓明与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合影。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金融服务科创中心建设”圆桌论坛。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面向未来的金融创新”圆桌论坛。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会议议程
一、播放《百年金融》电视专题片
二、主持人介绍领导和嘉宾
三、主旨演讲
(一)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朱晓明
(二)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主任 吴水平
四、颁发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
(一)播放VCR
方蔚豪、李 文、沈建峰、陶永平、张晓萌上台领奖
贺 瑛、郝相君、张 军、费方域、杨红建颁奖
采访陶永平
(二)播放VCR
徐 菲、顾清良、陈 勇、康慧珍上台领奖
汪荣明、俞 铮、杜永茂、金 瑜颁奖
采访康慧珍

五、颁发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
(一)播放VCR
于业明、戎志平、宋安平(代)、陈 兵、陈 林上台领奖
解 冬、周文杰、霍瑞戎、叶国标、潘海平颁奖
采访于业明
(二)播放VCR
李道滨、郑志扬(代)、顾建忠、焦瑾璞(代)、阙 波上台领奖
焦 然、姜 微、季文冠、吴水平、张小军颁奖
采访李道滨

六、徐逸波、朱晓明与获奖者合影
(一)与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合影
(二)与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合影
七、圆桌论坛一:金融服务科创中心建设
顾建忠、陈 林、顾清良、沈建峰、方蔚豪
八、圆桌论坛二:面向未来的金融创新
戎志平、阙 波、李 文、张晓萌、戴 凯
文字直播(倒序)
[黄伟]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到此圆满结束。

[黄伟]
到这里,我们的仪式已经接近尾声。黄浦江水的潮起潮落,见证了上海的巨变。这座城市一直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今日盛典,正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扬帆远航,向着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新宏图奋力前行!

[黄伟]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上海也同样如此。再次感谢五位参与这个论坛的嘉宾。

[戴凯]第二,我们不能仅仅从上海来看上海。我们要跳出上海看上海,首先我们要放眼国内,这些城市中的企业,他们在国际创新时,我们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个我们是有潜力的。我认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服务于中国,服务于中国所有外向型的城市和企业。第三,我们还要看在新技术下我们拥有哪些后发优势。比如说支付手段、互联网金融,现在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从这几点来说,我们整合起来可以树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新支点。

[戴凯]刚刚几位嘉宾讲的我非常赞同。我想补充几点。第一,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这几年的建设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好的。如果说我们是六个角的话,每个角都处在早期。那么在早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一些新的突破,重新树立一个新的标杆。因为你在早期,你可能不一定是非常新的东西,可能是和国外某一个城市差不多。尤其是在新的科技技术,新的金融技术出现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在这个环境下树立我们的新高点。

 [张晓萌]其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看到已经初具雏形了,我们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上海海纳百川,吸收了众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外资法人银行在上海已经超过200家。上海有上海的优势,上海有中国的市场,上海可以通过自贸区以及开放政策做到在岸和离岸的打通。我们和海外那些只做离岸市场的城市不一样。在上海我们要创新,走出自己的路,包括很多创新也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一条路。我们上海又是国际化人才库,因此我们觉得上海未来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李文]未来我觉得是四个方面:一个是要素市场,现在上海已经在全球形成了独特的优势。随着中国的金融改革,这方面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未来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的发展。到中国经济下行带来了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些对标准化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要素市场会大的发展。第二,财富管理市场。整个现在财富管理业务在银行当中已经超过了传统的金融业务、信贷业务。而且上海也集聚了超过一半的财富管理机构。未来在创新方面如何打造、突破强化资产管理属性。第三,科技金融中心,这个在上海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最后,人民币离岸中心,上海有自贸区这么好的条件,进一步深化其发展。这四个方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可以脱颖而出的,这当中最重要的还是创新。

[李文]
我非常同意阙总讲到的。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是要靠创新。我是在国家确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之后来到上海的,我在上海的职业发展,也参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我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充满信心。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真的要走出一条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不一样的道路。

[阙波]我个人观点是这样的。一个是上海这个市场刚刚很多领导和专家都讲了,已经初步具备了要素市场,所有的要素都已经有了,但是深度和广度,或者说竞争力还有待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还任重而道远。刚刚容总也讲到了风险对冲、风险防范、衍生产品等等也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元素。总体而言,上海的竞争力还要进一步打造和加强。另外除了科技、监管、法律,金融风险的防控,创新风险的把控也非常重要。最后,在这个时代,放眼全世界,到了中国提供全球治理、全球方案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功课做好,开展国际合作,我想上海在这其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戎志平]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我想有一个挑战就是技术进步的挑战。在电报电话发明之前,伦敦之外有很多交易所,但是电话电报发明之后,很多的交易所被迅速消灭。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而现在互联网技术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几乎把所有人都连接到了移动互联网上。要素的争夺会更加激烈,交易所未来将不存在边界,只有服务水平的差异。我想上海未来前景是光明的,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打造各个方面有利于要素市场的环境,迎接挑战。

[黄伟]
我们的离岸市场虽然刚刚起步,但是我们离本土在岸市场更近。最后请教一下各位,面向未来,金融创新该如何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张晓萌]我们和香港、新加坡是不太一样的。他们是完全纯粹的离岸市场。其实我们自贸区实际上是依托中国的广大市场,开展离岸业务。实际上我们正好是在一个相对起步阶段,就像刚刚阙总提到的,从他的角度而言,我们正在摸索的阶段,我们没有先例。自贸区的政策,包括银行、要素市场等等来讲都是新的体验。我们和海外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我们的优势,我相信我们的潜力更大。

[黄伟]你刚刚提到了机遇,那么挑战是什么?

[张晓萌]其实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是先行先试的一个点。在自贸区运行三年多以来,作为银行业,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外管、银监以及各个部门的创新。比如说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集中管理业务等等。再比如说分账核算单元的设立,为我们很多在岸的企业打通了进入海外市场,享受海外红利的机会。你可以享受海外融资成本的红利,使金融机构也多了一个机会。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不仅为银行带来了机会,也为我们的自贸区企业带来切实的成本降低。

[黄伟]下面我们问一下张行长,您是怎么看的?

[阙波]自贸区的改革在不断扩大。在自贸区当中各个金融主体都是奋勇创新的。从市场组织来说,也是在积极探索。包括我们的兄弟单位上期所、黄金交易所都有一定的突破。而我们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现在已经有了QFII、RQFII、沪港通等众多产品。从交易所角度来说,我们更多是倾向于平台建设。但是从平台建设角度而言,金融开放在咱们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风险可控。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让海外的长线机构通过沪港通进入上海的离岸市场也是一种探索和补充。当然这还涉及到监管体制的问题,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自贸区有这样一个独特的优势,给我们这样一个条件,可以让我们去探索。当然还有很多外部力量对我们也有制约,但是我们也有信心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向前再做一些努力和探索。希望明年有一些新的突破。

[黄伟]金融创新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得益于中国自贸试验区落户上海。上海自贸区建设为金融开放和创新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戴凯]我觉得融合是必然会出现的。不仅是互联网技术、移动的科技技术,也包括一些大数据的技术。其实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你离开办公室之后,你去哪里了,你和谁在一起都会被捕捉到。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现在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技术、新的迭代,而这个新的迭代出现之后就会产生新的动力,而这个新的动力就是一个新的机会。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没有秘密,各个行业之间的跨界也在融合,因为大家的数据也开始共享了。我们是用这样的几个要素来做一些思考和探索。

[李文]现在很多新的金融模式开始涌现,开始创新。我觉得中国目前混业的状态、创新状态不局限于某一个点上,而是说整个中国的金融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的道路,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再加上互联网科技带来的发展,会把改革创新进一步放大。

[黄伟]混业经营和跨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看待新兴业态的发展?李文先生您怎么看?

[戴凯]其实竞争并不多,如果说有竞争的话,可能是更加贴近于业主。我们可以各取所需地获得价值,我们更多是做一种增值服务。

[黄伟]您如何看待合作当中的竞争?

[戴凯]很高兴碧桂园今天全程支持了这场活动。刚刚听了几位嘉宾的分享,我觉得从第一批支付牌照的发放,到现在已经几年了。尤其是近两年,4G网络推出之后,对移动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碧桂园深耕中国,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基于我们的场景进行创新。这些场景是基于我们的几百万业主,通过他们的各种支付、工具、数据、信息、家庭成员结构等等,积累了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和传统金融机构共享。使得在操作过程当中,风险是可控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场景下的风险把控能力和现实数据能力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大家互惠互利,更好得惠及企业和个人。

[黄伟]对于传统企业起到这样的变化,那么对于新型金融企业呢?我们问一下戴凯先生。

[张晓萌]其实在我们看来,包括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应该用合作的眼光来看它,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业务。比如说现在很多中资企业走出去,一些中资企业已经在海外十几个国家开展业务。我们花旗有一个业务是可以帮助客户通过互联网,在法规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同时在十几个国家开户。可以看到这当中效率的提高,以前我们做不到的地方,现在也可以做到了。互联网可以帮助银行以及企业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业务,建立互相合作的联系。在我们看来,银行和高科技是一种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关系。

[黄伟]今天智能投顾、量化交易、互联网金融等等,都在推动我们市场的发展。我想问一下张晓萌行长,您怎么看待金融创新带来的技术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李文]一方面这是为上海国企改革找到了创新的路径。第二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非常优质的标的资产、金融工具。第三是为我们的客户找到分享中国国企改革红利的工具。所以其创新意义非常大。这个产品推出之后引起了市场、媒体各个方面的强烈关注。现在很多省市都在积极探索类似产品。这样的产品创新真的是达到了既满足服务实体经济,又满足客户的要求,同时又是一个突破。

[李文]所有的创新、所有的方向都应该满足两个需求。一个是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财富的保值增值。第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刚刚讲到上海国企ETF。这个创新是今年整个上海,乃至于全国,甚至在全球来看都是非常支持关注的产品。这个产品是上海的国有企业,借助于上交所平台推出的一个新型金融工具。它在今年推出时,募集规模达到了152亿。这个规模是创造了全球股票基金纪录。

[黄伟]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你们是不是应该重点给我们聊聊上海国企ETF产品?

[李文]关于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我非常同意戎总的观点。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的创新还是要围绕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方向,比如说汇率市场化、低利率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需求可能是一个大方向。再一个是科技进步发展带来的对科技金融的创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围绕全球资产配置方面,也有大量的创新和需求。

[黄伟]世界上一切的创新都是基于人,人的创新活力应该如何被激发,未来创新的方向、创新的点是哪些,是这个环节我们要和大家讨论的。第一个话题是在供给侧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未来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是什么?

[黄伟]再次感谢这一环节参与我们讨论的各位嘉宾,谢谢你们。请就坐!下面有请参与第二场圆桌会议的各位嘉宾,他们是: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戎志平先生,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阙波先生,汇添富基金董事长李文先生,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张晓萌女士,碧桂园旗下社区金融平台碧有信CEO戴凯先生,他们将要探讨的主题是“面向未来的金融创新”,有请各位!

[方蔚豪]我们在这方面其实已经在快速起步,融资租赁我们还是要发挥自身优势。主要是两点:第一个是融资租赁本身有一个天然的风险对抗属性,小微企业资金投向明确;第二我们还有自己的队伍去服务他们,我们通过身体力行的方法去服务这些小微企业。

[黄伟]最后我们听一下平安租赁的方总来谈一下。

[沈建峰]“双创”我们主要做的是盈利模式的转变。我们想最关键是有四点:批量化的营销、标准化的产品、差异化的贷后(服务)、特色化的考核,来支持中小企业的总体发展。

[黄伟]沈行长,北京银行是如何实现的?

[陈林]现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很快,现在“双创”企业应该利用好这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作为券商来说,就是为一定规模的企业挂牌,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另一方面通过嫁接PE、VC、产业基金等等不同产品服务于“双创”企业。我们在上海市杨浦区、宝山区已经有两个产业园区,一个是“互联网+”的,一个是新产业的产业园区。配合两个产业园区过程中,我们华宝金融板块,在引导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另外一个是从证券公司本身角度来看,我们下一步准备从产业园区的企业设立、改制上市等方面,提供“一篮子”的金融服务。最终推动创新创业企业的发展。这对我们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义务。

[黄伟]陈林董事长,作为券商来讲,是不是“双创”过程当中,你们的方法就是帮助更多的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服务于他们?

[顾清良]我们主要是要做好小微金融、普惠金融这篇文章。现在我们浙商银行把“双创”贷款、“双创”企业作为我们的专业业务来考虑。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服务于自主创业的产品,解决小企业周转的问题,以及贷款的问题。第二,我们现在在“双创”这一块专业化操作,专业队伍、专业审批模式、产品专业化,使双创效率的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的同时提高银行资产质量。使客户的满意度和银行现代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第三,在“双创”这一块的小微金融纳入机构的考核,比如员工的考核,使员工利益和“双创”紧密相关。

[黄伟]无论是单向还是双向,未来一定还是要跨过去。非常感谢。接下来我们聊最后一个话题,有关“双创”的话题。在“双创”时代,作为金融资本而言,他们是如何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实现共赢发展的?首先我们问一下顾清良行长。

[方蔚豪]还是要扎下去,把IT内置到每一个创新方向上。这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应该让他有呼唤炮火的能力。第二,不要把IT认为是成本中心,它是前台,能让每一次的交流快速完成。第三,人才发展,在具体方向的发展是跨界的。我希望金融科技的人才的学习引入金融支持,让金融人才能去国际上学习。

[黄伟]从结合到融合你们有什么样的好办法?

[方蔚豪]我想谈谈金融科技方面的人才。我们平安租赁人均收入等等各个方面指标还是名列前茅的。即便在人数不多的情况下,我们有15%的人员是IT人员。我们现在除了自己的核心系统之外,还有很多互联网的投入是在加大的,而且明年力度会更大。这方面也会面临一些问题。“平安”是一个老牌品牌,在金融方面做的是非常好的。而我们是一家新的公司,我们进行了一个整合。一边是金融,一边是科技,我们做到让金融的事走金融,科技方面的找科技。后来我们发现两者之间难以融合,因为他们相互之间可能会不太理解。像我们的业务条线在提出明年的业务指标的时候,会把人才的储备作为打赢一场仗非常重要的部分。

 [黄伟]方总,在人才建设方面,你们的心得是什么?

 [沈建峰]我们北京银行第一点是自身培养,也就是裂变。刚刚讲到了挖人才,我们说人才去挖,还不如自身进行培育,我们也是跟学校、培训中心进行合作。第二,把巧手引进来,把需要的行业研究人员引进来,包括我们进行新兴人才的培训、新进大学生等等。第三,相互交流。第四,福利待遇是否能让我们的人才留下。从留人方面还要进行一定的倾斜。第五,考核机制是否到位。通过这五点,人才就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陈林]从这当中我们碰到的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量化人才是比较缺的。你从其他行业挖没有现成的,马上培养又来不及。那么怎么办?当时我们的做法是,一方面和高校进行数据方面的研究合作,我们切入到人才培养方面去。另一方面,我们联合合作伙伴,在全国五所高校当中建成了量化对冲实验室,我们也定期把我们的课程推到实验室。我们希望进行量化对冲人才的培养。接下来我们还会举办全国量化对冲大奖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量化对冲人才。

[陈林]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当中,人才配套政策还是非常完善的。我也想就这个机会谈谈我们这方面的思考和做法。我们在2007年收购了一家公司,要发展的话必须要通过特色化发展之路,其核心还是人。我们把自己公司定位为产业资本公司,必须要把产融结合做好。第二,在当时市场交易来说,大的趋势是散户机构化,机构专业化。机构专业化对我们的交易技术方面提出了非常现实的需求。专业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在交易方式上是很大的区别,我们也搭建起了一个量化交易的平台。从我们交易系统起步,最后做到一个量化交易的孵化平台。为平台上做的比较好的量化对冲基金提供孵化母基金服务。

[黄伟]接下来我们问一下陈董事长,您对人才有什么样的看法?

[顾清良]有可能,但是主要是要推动形成共识。第二,有了共识还要有机制配套。它的风险、激励、约束和商业银行是不一样的。制度体系流程有没有、决策机制有没有、激励机制有没有?如果说这套体系没有,那只是做几个标杆给大家看。第三,人才储备。商业银行更多和“贷”相关,而和“投”相差很大。投资的眼光完全不一样,我们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能不能跟上,如果说可以跟上的话,也是可以有很多文章做的。 因此第一要加强理念的引导,形成上下共识。二是加强机制配套,形成激励约束。二是加强人才储备,形成人才储备。

[黄伟]有没有破题的可能?

[顾建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理念,第二个是机制/配套,第三就是人才的配备。要把理念化成整个系统的共同理念这是不容易的。我在银行做了近20年,对银行的业务也是比较熟悉的。2002年,我给我们客户经理上课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要用投行的眼光,投资的眼光来开展我们的商业银行业务。但是我相信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银行还不具备这样的意识。这不是态度问题,这是理念的问题。如果说投贷联动要做好,一定是上下形成共识才可以推动。

[顾建忠]我觉得现在主要是三个问题。从2014年开始,更早的像浦发银行在2010年就开始学投贷联动,而且成立了合资的硅谷银行,专做投贷联动的银行。实际上硅谷银行的规模是很小的,但是这个小不代表它的价值不大。因为它的定位很窄,所以不可能做得非常大。

[顾建忠]我们主要是做股权投资的,我所理解的投贷联动是银行用债务融资的低成本加上一定的风险,赢得PE或者是VC的投资机会。而且我理解的投贷联动,它的面还是比较窄的。往前靠风险很大,往后在市场扩展的时候,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也很难为你提供PE的投资机会。因此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在B、C轮机会更多。从这个建议来说,商业银行的把握难度是非常大的。

[黄伟]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下投贷联动,顾先生,投贷联动对你们而言有什么问题,你们的建议是什么?

[方蔚豪]另一方面我们也在观察物联网的发展。融资租赁最重要的就是和物件结合,物件本身的价值和可变现性决定了我们的业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物联网方面,未来会万物互联,在上海科创中心大的背景下,相信在上海,我们的生活方式会率先发生很大变化,我们的下一代无法想像我们现在还在开车上班,(就像)我的孩子现在已经无法想像磁带这个东西了。我相信科技一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而这种改变会让我们的金融发展有强大的助推力。但是我相信朱教授刚刚说到的,监管是不变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管都是统一的。

[方蔚豪]300万-500万元收入,信贷额度平均80-100万元。我们的贷款全部在APP上申请,有不同的流水线,客户经理也是通过APP来进行操作。平均的话,快则1.5小时可以结束(信贷业务),慢则1天可以结束。这是我们利用互联网共聚合技术,帮助我们做更多的风险识别和排查,让我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其实汽车融资租赁在中国还是方兴未艾的事情,基本上是银行的天下。汽车融资租赁在汽车金融当中只占5%的份额。我们现在也是采取一种新的方式。把线下业务尽可能的搬到线上,把前台业务操作过程搬到后台。这样我们总体成本会更加集约,效率更高。让客户的体验,满足感更强,现在我们这一块的业务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互联网已经帮助我们金融获客成本更低、风险控制成本更低、资管效率更高。

[黄伟]你们对“小微”的定义是什么?

[方蔚豪]虽然我们平安租赁成立比较晚,4年前成立,但我们一直勇于创新,到今天已经名列世界前列。我们觉得如果说还是走过去的老路不是长久之计。融资租赁是相对比较传统的针对B端的业务,我们开始研究个人租赁、消费租赁方面能不能有所作为。这和金融科技非常相关,金融科技当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物联网都有很大关系。比如说租赁互联网,我们就是把互联网工具应用到融资租赁业务当中,让我们的过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其实为实体经济服务最典型的就是小微业务。我们每个月都有300单,实际上我们只有40个人在做。这样一个过程,如果说没有互联网工具的话,这是不可想象的。

[方蔚豪]我和前面几位可能不太一样。融资租赁1981年进入中国,到今天已经有近35年时间,但是发展很滞后。虽然是一个小行业,但是我们觉得有着大前景。现在在中国融资融券规模是5万亿元,相对银行来说很小,但是我们在金融领域,一些细分衍生工具当中,我们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融资租赁大国了。

[沈建峰]作为建议来说,首先是分类风险如何把握。第二方面,你的内部组织效果如何有力分配,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如何结合?第三方面是要有一个顶层设计,要看到如何退出。如果说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得到,我们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会更大。

[沈建峰]这两年我们为科创中心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是银行的定位,银行的定位、产品的研发、考核的机制、风险的架构、行业的分类,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北京银行在2013年就开始了投贷联动的尝试,特别是直投业务这一五块。从发展来说,我们北京银行上海分行,累计为中小企业投放近900亿贷款。中小企业科创中心的客户达到了2000余家。投贷联动我们北京银行业是前十家的试点单位,如何抓住契机,我们总行也好、分行也好也制定了相应战略模式。我们还成立了22家专业的投贷联动机构,特别是科创中心以孵化器的模式进行了有序配合,这样投贷联动相结合,我们的业务会做得更深更透。

[黄伟]各位从实践和行业角度来说,据你们的观察,金融领域当中发生了那些变化,从你们自身领域来看,又发生了哪些实践和贡献?首先我们问一下沈建峰行长。

[顾清良]我觉得三个方面相对比较重要,一个是政府对科技金融参与者的重视,包括银行、基金、保险以及中介平台;第二方面,科技金融应该成为各家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的发展战略,作为战略之后,才可以使科技金融在银行业得到充分发展;第三方面是平台。风险投资、风险联动、债务融资等等,对不同科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一个更好的融资平台、更好的融资支持。

[顾清良]其实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验证、同荣同发展的关系。要促进科创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最关键的是怎么样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把科技金融确实做到服务于科技产业,服务于广大民生实体经济。

[陈林]另一方面是我们的金融科技。其实金融科技本身也是科技创业的一部分。其实我们看到前几年的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这些投资热点,其实本身也是科技推动我们金融的改变。通过这样一些金融科技,让我们的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加有效率,融资成本更低,这样从金融科技的角度来说,倒过来推动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陈林]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他们是相互促进的。实际上我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从地方的股交中心到新三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为科技企业搭建了一个融资的平台。其实从我们前期研究来看,应该说我们股交中心已经有9000多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我觉得一方面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助推科技创业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另一方面,从券商角度来说,我们在PE、VC、并购基金、产业基金等方面可以推进科技创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为大家搭建起桥梁。在上海我们的创新板、交易所,可以为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一系列的服务。我们刚刚开始创业的,或者是到一定阶段的企业都有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顾清良]现在我们旗下有三个基金,金浦产业基金在投资的时候我们是某一个基金聚焦于某一个产业的发展,在这个产业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的人才都是以金融投资为主,对金融投资,资本运作比较熟悉,但是对某一个行业领域的专业程度肯定不是很明确。所以我们在配置的时候,一般是8-10个人,一半是金融运作,一半是有10-20年经验的专业人士。这本身就是科创专家和金融资本的有效融合和组合,也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共同发展。

[顾清良]除了我们讨论的两个中心之外,还有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自贸区建设等等方面,这些建设也为科创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起到了添砖加瓦的作用。比如说自贸区,加大创新的力度,特别是金融创新、人才创新,这些都是有效的促进了我们的建设。刚刚朱教授的演讲当中也讲到了人才跨界,也为两个中心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顾清良]刚刚获了奖,心情很激动也很忐忑,既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未来工作的鞭策,差距还很大,我还会继续努力。 一直以来对于金融中心、科创中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参与。我觉得简单来说就是互相促进、互为目标、联动统筹。所谓的互相促进,一方面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利、有效的促进并支持了科创中心的建设。比如说我们的投贷联动、金融投资全覆盖,从天使、VC、PE到股权债权融资,包括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反过来科创中心的建设也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科创中心建设过程当中,推动了众多产业的发展,比如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移动互联等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为金融机构的服务开拓了大量空间。他们也提出了很多命题。科创中心的建设,金融科技的发展也使金融从传统的金融向新型高科技的金融方向发展。刚刚朱晓明教授也在PPT当中做了介绍。这些为金融业了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伟]首先请教一下顾清良先生,您觉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如何联动发展?

[黄伟]下面我先来介绍一下参与第一场圆桌会议的各位嘉宾,他们是:上海国际集团董事、副总裁,金浦产业投资基金董事长顾建忠先生;华宝证券董事长陈林先生;浙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顾清良先生;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沈建峰先生;平安租赁董事长、CEO方蔚豪先生;他们将要探讨的主题是“金融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有请各位!

[黄伟]到这里,“2016沪上金融家”的所有奖项已逐一揭晓,颁奖环节到此结束。接下来,我们将有请新当选的金融家们来参与圆桌会议环节,共同探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未来发展路径。

[孙睿淇]徐主席、朱教授请留步,下面有请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获奖者:方蔚豪先生、李文先生、沈建峰先生、陶永平先生、张晓萌女士、徐菲女士、顾清良先生、陈勇先生、康慧珍女士合影留念。

[黄伟]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徐逸波先生、朱晓明先生登台,与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获奖者:于业明先生、戎志平先生、宋安平先生(代)、陈兵先生、陈林先生、李道滨先生、郑志扬先生(代)、顾建忠先生、焦瑾璞先生(代)、阙波先生合影留念。

[孙睿淇]感谢分享,请就座,也再次祝贺所有获奖者!感谢你们用智慧和胆识,不懈耕耘,执着奋斗,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李道滨]首先感谢主办方给我这么高的荣誉,这也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一个肯定。这几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想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要抓住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机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开展工作。下一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公司已经在上海13年了,这几年发展非常快,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前进,我们将会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贡献我们更大的力量,谢谢大家。

[孙睿淇]感谢各位颁奖嘉宾,祝贺各位获奖者!李道滨先生,我们都知道未来几年将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关键的时期,上海也是财富管理高地,您作为一位沪上金融行业领袖,对此有什么建议?

[黄伟]我们有请获奖者登台领奖,同时有请颁奖嘉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焦然先生、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姜微女士、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季文冠先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主任吴水平先生、上海证券报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军先生为5位获奖者颁奖。郑志扬、焦瑾璞先生由于工作原因,未能来到现场领奖,他们的奖项由同事代领。

[孙睿淇]感谢分享,请就座!下面我们揭晓另外5位本年度“沪上金融行业领袖”的获奖者,请看大屏幕:李道滨、郑志扬、顾建忠、焦瑾璞、阙波。

[于业明]第二个是效率。我们说科技改变金融,科技无法改变金融的本质,但是可以提升我们的效率。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上海科创中心、金融中心两个中心的大环境下,通过市场我们这样的企业会不断新陈代谢,在创新中持续成长。

[于业明]刚刚朱教授讲到了一点非常好,就是上海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结合,也讲到了很多金融创新的形式。作为一个金融工作者,我觉得我们金融机构的创新,按照熊彼德的定义是构造一个新的市场函数。我在公司当中做具体经营管理,我对这个函数的两个变量感受非常深。一个就是激励。我们感觉这么多年来,我们对整个公司团队的激励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分享客户价值的增加。我们投资的时候,对我们的投资标的也是希望我们为他们带来价值,然后分享他们财富的增加。

[孙睿淇]感谢各位颁奖嘉宾,祝贺各位获奖者,请就座!于业明先生请留步。于先生,我们知道您长期从事大型金融机构的管理工作,在创新实践中很有心得,那么,您如何看待创新对金融机构的意义?

[黄伟]有请获奖者登台领奖,同时有请颁奖嘉宾: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解冬女士,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周文杰先生,上海证监局副局长霍瑞戎先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法人代表叶国标先生,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潘海平先生为5位获奖者颁奖。这里向大家说明一下,宋安平先生由于工作原因,未能来到现场领奖,他的奖项由同事代领。

[孙睿淇]首先,我们将揭晓本年度“沪上金融行业领袖”奖项的第一组5位获奖者,请看大屏幕:于业明、戎志平、宋安平、陈兵、陈林。

[黄伟]经过评审机构的审慎评定,今年共有10位金融界精英获得“沪上金融行业领袖”奖项,我们将分两组来揭晓这一奖项。

[孙睿淇]这是为了奖励那些在各自领域里一马当先的领航者,他们或在金融机构长期耕耘,或是几度华丽转身。如今,有的掌舵全国最顶尖机构,有的创下了多个业内第一,有的业务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黄伟]这里是由碧桂园森林城市全程支持的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现场,接下来要颁发的奖项是2016“沪上金融行业领袖”。

[孙睿淇]谢谢,请就座,也再次祝贺各位获奖者!

[康慧珍]刚刚我们也看到一段视频,这个视频我在看的时候非常得震撼。因为这是我以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真的非常迅速。而且刚刚也讲到了,这里的人才、这里的体系、这里的政策都是往这个方面发展的。总而言之,上海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金融中心,而且我觉得现在上海已经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了,只是怎么样进一步发挥他的能力。

[康慧珍]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主办方对我们的鼓励,谢谢大家。身为在上海的一家外资银行,我们经过工作,最近把华侨和永亨合并为一家,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选择总部还是坐镇上海,因为我们的上海是有先天的包容、成熟和海纳百川的基因。

[孙睿淇]感谢各位颁奖嘉宾,祝贺各位获奖者,请就座。康慧珍女士请留步。康女士,执掌一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银行,相信您对上海的金融创新环境一定有非常深切的感受,对此您有何评价?

[黄伟]掌声有请4位获奖者登台。有请颁奖嘉宾: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荣明先生,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俞铮先生,平安养老险董事长、首届沪上十大金融家杜永茂先生,第一财经电视副总监金瑜女士为获奖者颁奖。

[黄伟]谢谢陶总,请就座!同时获得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奖项的还有哪几位呢?请看大屏幕:徐菲、顾清良、陈勇、康慧珍。

[陶永平]一是政府很支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工作,把金融创新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件大事来抓。这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二是作为上海金融监管部门非常支持上海金融创新,为金融企业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政策环境和比较宽松的机制,这是我们开展金融创新的重要前提。三是人力资源,上海集聚了大量的金融高端人才,他们拥有最前沿的经营理念和崇高的专业素养,他们又勇于创新。这是上海开展金融创新的最重要的基础。概括来讲就是政府创新、政策创新、人力创新。这是上海金融创新很重要的三个因素。

[陶永平]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是两点:一个是金融创新作为牵引,二是金融安全名列前茅。金融创新是金融企业自身的需要,是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合规监管的现实需要,所以金融创新无处不在。上海金融创新我的体会比较有特色的是三个方面:

[孙睿淇]感谢各位颁奖嘉宾,祝贺各位获奖者,请就座。陶永平先生请留步。陶先生,您所在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坚持“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经营理念,近年来在上海旧城改造、化解沪上企业刚兑危机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那么,您对上海的金融创新环境如何评价?

[黄伟]掌声有请5位获奖者登台。有请颁奖嘉宾: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女士,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郝相君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先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费方域先生,碧桂园集团沪苏区域执行总裁、上海新碧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红建先生为获奖者颁奖。

[孙睿淇]经过评审机构的审慎评定,共有9位金融界精英获得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奖项。我们将分两组来颁发这一奖项,首先揭晓第一组5位获奖者,请看大屏幕:方蔚豪、李文、沈建峰、陶永平、张晓萌。

[黄伟]创新是现代金融的灵魂,也是金融中心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首先要颁发的奖项是2016“沪上金融创新人物”,正是因为他们孜孜不倦的创新与开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才会如此充满生机活力。

[孙睿淇]才因城聚。正在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扬帆起航的上海,为充满抱负的金融家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下面,我们马上进入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环节,19位获奖金融家即将逐一揭晓。

[黄伟]城以才兴。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批批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金融领军人才。

[孙睿淇]谢谢吴主任,请就坐。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谢谢!

[吴水平]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向沪上优秀的金融家学习,在“十三五”规划的五年里共同努力,为2020年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做出努力。谢谢大家!

[吴水平]从以上角度来说,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基本形成了,这个基本形成与其他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比较,我们是有差距,但潜力无限。但是这也为各位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

[吴水平]第三方面是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我们从股票市场角度来说,QFII、RQFII、外商投资企业IPO,沪港通、深港通开放速度很快。债券市场开放更快,外国央行、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三类境外机构都可以进来,而且进来没有额度控制,这说明我们的市场已经非常开放。在开放的同时,我们有一些机构也走向国际,比如说中欧国际交易所股权有限公司已经迈出了国际化的步伐。在拆借市场当中我们现在已经有境外机构进来,外汇市场也有境外机构进来,黄金有国际板,还有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金”。因此我们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和深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吴水平]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金融市场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股票的市值、筹资、交易排名全球领先。2015年,上海交易所的股票市值30万亿,排名全球第15位,债券市场规模居世界前三位。我们中国直接融资最大的市场债券市场,目前为60万亿左右。外汇市场,我们很早有外汇交易中心,市场容量已经有13.5万亿美元,产品品种也非常多。黄金市场,我们的黄金现货市场世界第一,去年交易量3.4万吨,成交金额8万亿。期货交易量居世界前列,2015年上海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10.5亿手,黄金期货交易量连续三年排名全球第二。

[吴水平]三、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在上海聚集。市场基础设施包括市场交易平台、登记、托管、数据处理系统等,这是市场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因为历史原因,我们很多公司、很多平台是逐渐地建设,同时有自己的管理部门、上级单位。现在我们有了好的认知,它们都是我们现代金融市场必备的基础设施,它们应该属于市场。所以希望大家用这样的新的理念引领我们金融市场建设。

[吴水平]二、上海金融机构高度聚集,各路客商云集做市。截至2015年底,上海已经有持牌金融机构1478家,比2010年增加429家。银行类法人90家,证券类法人95家,保险类法人55家。还有很多总行、总部在其他城市的,但是其金融市场部、金融交易平台已经聚集到了上海。在1478家持牌金融机构当中,外资金融机构达到了1/3。

[吴水平]一、金融市场要素到位。上海金融市场功能体系完整齐全,全国性主要的金融要素市场已经陆续在上海建成,形成了完整齐备的金融市场国际体系。上海目前已经成为了全国的股票、债券、同业拆借、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资产管理、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这么多的市场要素集聚在这里,去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量已经达到了1462.7万亿。这个数字比2010年增长了2.5倍。

[吴水平]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经国家持续推进和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功能全部到位,金融产品序列齐全,并实现动态发展;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高度集中,国际性金融人才群贤毕至,多项金融市场业务规模居世界前列。而且随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上海作为人民币在岸业务中心,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加速,国际化程度得到根本提升,市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基本形成,而且潜力无限。这也是我今天发言的主旨,也就是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该有的都有的,而且还有很多地方是领先的。

[吴水平]非常荣幸参加“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这一系列的活动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市场体系在不断发展,金融产品在不断创新发展,我们金融队伍的无私奉献已经有所成果。 对于今天获奖的“沪上金融家”,我们代表人民银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一直关心上海金融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当今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对于现代金融市场的有效建设和健康发展有巨大影响力,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年一度的“沪上金融家”评选活动,就是一种正能量,也是一种生产力,切切实实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爱的奉献。所以我们也要对活动主办方以及到会的新闻媒体单位表示感谢。

[黄伟]非常感谢朱教授,一方面感谢您为转型发展提供的思考,第二是感谢您这么爱看电视,几乎把所有的主流财经电视节目都一网打尽了。下面掌声有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主任吴水平先生上台发表主旨演讲。

[朱晓明]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朱晓明]接下来我用这段短短视频来说明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重合的上海,上海的人才结构转型机会无穷。(VCR)

[朱晓明]这是我们最近做的一个调研,像百度、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腾讯、京东、科大讯飞以及工商银行等等。这些企业的R&D(研究与开发)的比例非常高。如果说我们的金融机构产品研发团队能力很微弱的话,就会失去竞争力。京东是一个传统的零售业,但是刘强东是把人才放在首位的。在“双十一”时,刘强东说“我坚信技术将来是能够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最近我和一个前沿的科学家做过对话,也对话过京东的成都研究院,这个研究院400人正在研究深度学习。也许未来他会用人工智能处理其所有业务。

 [朱晓明]科创中心给上海金融中心带来了无限的机会,当然人才、机构转型的机会更多。现在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HR都有这样一个口号,也许以后人人都是软件编程师。比如说金融行业,最好招的金融人才他会一点点编程,行长和总经理的意志就非常容易贯彻。另外懂得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懂得算法与系统构架、懂得语音技术和图像技术的“金三领”将会受到疯抢。量子通信、量子传输、深度学习、AR/VR、神经网络算法等前沿技术让科技中心与金融中心重合的上海领先于全球所有的金融中心。特别是量子通信,中国在所有国家当中做的是最好的。

[朱晓明]三、金融人才的转型。曾三次获本评委会授奖的上海清算所董事长许臻对前沿的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早有起步。中国人民银行今年1月20日召开了会议研究数字货币,其中就包括区块链技术。我们看一下IMF对数字货币的定义。数字货币其中就包含加密货币,加密货币的主要属性有五条,包括去中心化、弱信任化、可编程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账本技术等等。这是去年以来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研究区块链技术的进程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更是一个战略部署。

[朱晓明]二、监管的转型。昨天第一财经在北京召开金融峰会,北大黄益平教授说“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传统金融也在越来越多的用数字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金融交易。但未来监管框架应该是统一的,监管标准应该是一致的”。所以尽管人才必须要转型。由于监管人才结构不转型或转型迟缓,对传统金融企业和创新型金融企业监管不到的可能性将会增大。    我在中欧上课的时候用到这张表,这是统计到今年6月,P2P跑路的企业达到了2061家。后来各种文件、政策监管到位之后,P2P日益规范。到今年10月20日,有210家P2P平台完成了银行的第三方存管。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看到了监管的常态性。我们这个评选委员会评出的2014年的金融创新奖的拍拍贷CEO张俊说:“过去传统的金融技术流程很长,整个审批过程动辄1-2个星期。”他原来没有任何的存贷经验,他靠的是什么?“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所以对一个个人的信用审核可以用几分钟甚至是以秒为代表来进行审计,拍拍贷上的借款人完成审核最低只需要15秒。到今年5月份,拍拍贷已经累计700万用户的信息资料,100亿条数据。一路走来,做的非常的扎实。也可见我们评审委员会的专家眼光还是非常准的。

 [朱晓明]一、科技人才的转型。数字金融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科技人才必须明白,各类金融服务机构的金融属性是不会变化的。他们必须刻不容缓地去众多商学院、经管学院去补学那些金融知识,他们的企业才可以在上海金融中心中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朱晓明]上海是一个幸运的城市,在建设“四个国际中心”的同时,中国自贸区率先落户上海,很多金融中心在自贸区先行先试。近两年,中央又决定把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因此当科创中心重合于上海金融中心时,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的结构转型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感觉到机遇更大。

[朱晓明]尊敬的徐逸波主席、姜社长,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当科创中心重合于上海金融中心时——人才结构转型的机遇》。

[孙睿淇]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2016“沪上金融家”评审会主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晓明先生上台发表主旨演讲。有请!

[黄伟]今天,我们同时还荣幸地邀请到主要监管机构领导及业内资深专家,他们将向大家阐述和描绘“十三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创新实践和美好蓝图。

[孙睿淇]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张文化名片,2016“沪上金融家”评选自5月启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百家金融机构踊跃参与。经过媒体评审,共有30位金融界精英获得提名,进入了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环节,在此向他们一并表示祝贺和感谢。同时,“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中国金融信息网等将对本次活动全程转播,也欢迎各位持续关注。

[黄伟]在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到2040年,上海将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根据这一目标定位,今后上海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集聚人才,加快培育一批站在行业前沿、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

[孙睿淇]今天,来到颁奖现场的还有我们的主角们——荣膺2016“沪上金融家”奖项的金融界精英们,以及近百家中外媒体的记者。欢迎各位的光临!

[黄伟]我们还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纺织集团董事长童继生先生、中国农业银行票据营业部总经理王红霞女士、太平洋财险董事长顾越先生、华宝信托董事长郑安国先生、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裁钱琎先生、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张云峰先生、华沪基金总经理颜祖旺先生、恒丰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唐金文先生等300多位来自金融界、企业界、学术界的高管和专家。

[孙睿淇]欢迎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潘海平先生,平安养老险董事长、首届沪上十大金融家杜永茂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荣明先生,上海商学院副校长贺瑛女士,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郝相君先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先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费方域先生,第一财经电视副总监金瑜女士,碧桂园集团沪苏区域执行总裁、上海新碧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红建先生,碧桂园旗下社区金融平台碧有信CEO戴凯先生。

[黄伟]他们是: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徐逸波先生,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朱晓明先生,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董事长焦然先生,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姜微女士,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季文冠先生,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部主任吴水平先生,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解冬女士,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周文杰先生,上海证监局副局长霍瑞戎先生,上海证券报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军先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总经理、法人代表叶国标先生,新华社上海分社副社长俞铮先生。


[黄伟]为了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营造上海金融文化氛围,今年主办方第六次举办“沪上金融家”评选。今天,会场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共同见证这一年度盛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来到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现场的领导和嘉宾。


[主持人孙睿淇]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决定性时期。开年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作为人民币在岸市场的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的上海迎来全新机遇;上海保险交易所、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票据交易所先后开业运行,中信登起航在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体系更加完备;新一轮自贸区金改再次启动,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主持人黄伟]尊敬的各位来宾,这里是由上海市金融办、一行三局支持,新华社上海分社、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新华网、上海证券报、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碧桂园森林城市全程支持的2016“沪上金融家”颁奖仪式暨沪上金融家圆桌会议现场。欢迎大家的光临!



2016"沪上金融家"评选公告
往期回顾

编审:邹晨洁 彭桦  责任编辑:吴丹  美工:董丹 邓维舟(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