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平方公里”如何造就双创奇迹?

    2017年可以说是常州科教城“内涵发展攻坚年”,全年完成营业收入146.6亿元,同比增长30.7%;新增授权专利1365件,新增入驻机构和孵化企业465家,累计达2465家;科技人才累计达2万人,获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秀科技园区”和“江苏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区”。未来,科教城将牢记使命,将引领式创新作为重要战略,大力弘扬“科技长征”精神,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更加注重效用,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科技更加注重效益,发展轻资产、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的企业集群;平台更加注重效率,提升产业深度融合与产出能力;生态更加注重效能,全力保障和引领大众创新创业。[详细]

科教城掠影
  • 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2006年,常州提出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2010年4月,常州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2014年10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一系列举措,推动常州站上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加快向区域创新中心迈进。 [详细]

  • 探秘常州“创新之核”

    在这个面积仅5平方公里的园区内,科技人才总数超过2万人,其中国家级人才68人,省“双创人才计划”79人,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近3000家,公共研发机构31家。平均每天创立2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和授权2项发明专利。每一个方寸间,都是创新创业者的最佳“栖息地”。 [详细]

  • 中等城市创新的“常州样本”

    在这片4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州已经培育出218个行业“单打冠军”和53家上市公司。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助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正成为常州人应对时代之考的最强音。 [详细]

  • “创”字当头:做大新兴产业

    “近年来,常州科教城坚持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发展,聚焦聚力,做大新兴产业。”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说,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正迅猛发力。善弈者谋势,常州科教城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的核心”,按照建设全国一流智能制造名城和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聚焦智能、设计、信息三大主攻方向,扎实推进“333”工程和“358”计划,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建成研发创新、人才育聚、成果转化和新兴产业的高地。[详细]

  • “高”字优先:做特教育园区

    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园区,常州科教城以教育起家,前身是全国第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高教园区。如今,科教城内有常州大学一所全日制本科学校和五所省属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近10万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连续8年达98.5%。 目前,科教城已与美国、英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2010年,常州大学、信息学院、纺织服装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分别承担“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和“建立一批中外合作高水平大学和项目。[详细]

  • “优”字引领:做靓中德合作

    不久前,于2016年开工建设、面积近22万平方米的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在常州科教城举行揭牌仪式。2016年10月13日,国家发改委和欧盟驻华使团经过严格挑选,在全国三十对合作项目中,中德创新园区与其它三组合作伙伴被授予“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常州科教城作为常州经济发展的“创新之核”,始终坚持科技与教育融合发展,坚持聚焦德国产业资源和科技力量,在“中德创新园区”框架下全面开展对德合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未来,科教城将进一步大力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德国工业4.0成功经验,引进吸收德国先进技术成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标准的技能型和应用型创新人才,服务常州乃至长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转型升级。 [详细]

科教城创新成果
编审:尹杨  责任编辑:朴文琳  美工:董丹  技术支持:韩延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