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财经 > 宏观经济 > 中国经济三探——企业之图

中国经济三探——企业之图

新华社2014年03月13日14:29分类:宏观经济

核心提示: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活力再启,中国整体营商环境正迎来又一轮巨变,中外企业追求“雄图伟略”的土壤变得更为丰厚。作为市场最重要主体,企业拥有更活跃的竞争状态,正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脉动强健不息的基本之意。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涛 谢鹏)就在全球关注中国两会的“正在进行时”中,腾讯入股京东的消息让中国的企业话题再次凸显。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活力再启,中国整体营商环境正迎来又一轮巨变,中外企业追求“雄图伟略”的土壤变得更为丰厚。作为市场最重要主体,企业拥有更活跃的竞争状态,正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脉动强健不息的基本之意。

在中国过去快速发展的三十余年里,大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巨变的环境下与经济大势一起成长,表现出改革创新的强大魄力与能力,助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而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改革的目标之一,便是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体现,让企业能更多依据外部变化和自身特点,决定经营、投资和发展方向。

新加坡凯德集团总裁林明彦认为,不论在国内市场,还是跨国经营,中国企业家都表现出很强的商机洞察能力和战略信心。数据显示,虽然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中国民营企业出口仍增长19.1%,进口增长27.8%。

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看来,要想减少经济减速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在诸多要务中首先须给服务业更多自由。除自然资源等领域外,要使更多私人资本进入金融、电信等行业,引入更多竞争,提高投资效率。

在中国的企业竞争版图上,相较民企,国企依然是强力角色。在今天,国企的功能和结构出现新的变化,新一轮改革正在展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国政府必须要对国企进行改革,即寻求一个界限:国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企业,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自主决策,以求更强竞争力。他说:“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中国国企改革最主要的任务。”

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专家顾清扬认为,混合制形式提供了新思路。如此一来,可以利用私人入股带来的积极性,解决国企的效率低下。同时,政府可以根据行业战略重要性,通过股份比例的不同,体现国家权益。

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韩载振博士还建议,中国政府应建立完善的竞争淘汰机制,让不能生存的国有企业“出局”。同时,政府在合理监管的同时,减少过多干预。

在对中国营商投资环境的关注者中,跨国企业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普华永道德国公司中国业务部负责人延斯-彼得·奥托表示,目前,已有数以千计的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几乎所有的大企业都已进驻中国。“因此,我们欢迎中国政府简化行政管理程序、减少政府干预的思路。应该让市场和企业独立做出并执行他们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

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对新华社记者说:“包括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等一系列措施,令我们发现了更多在中国的机会,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电讯业务。同时,这也代表着在企业生态环境中,我们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这将会大大增强我们与中国企业的合作热情。”

不过,韩载振也指出,对于外企而言,简政放权固然好,但他们更在意政府的“执行力”。在中国,中央政府政策很好,但如果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度或者持续性不够,仍可能对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带来“伤害”。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总经理本诺·邦泽表示:“无论是对中企还是外企来说,过多的官僚主义都会伤害到企业,阻碍经济发展。所以我们欢迎中国的简政放权改革。让企业拥有一个自由的市场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会带领中国走向一条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无疑对全球化的世界来说非常重要。”(参与记者:张滨阳、吴心韬、权香兰、唐志强、黄继汇、胡隽欣、刘越)

[责任编辑:赵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