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江西南昌县再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并以总分全国第十获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连续4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从“创牌”到“守牌”,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南昌县凭的是什么?
近年来,南昌县围绕“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创文目标,以“永远在路上”的姿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创建育民”的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城市品质、倡导文明新风,让百姓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更自主自觉“守护”城市形象。
建立“长效机制”“握成拳”下好“一盘棋”
“夺牌”不易,“守牌”更难,南昌县在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后半篇文章”中,通过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把文明城市创建经验制度化,逐渐步入常态化运转的良性轨道。
南昌县成立了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总负责,县长任总指挥,下设15个专项工作组,由相应分管县领导牵头,并健全固态化调度机制。
在南昌县,可以不时看到县级领导干部带队在一些路段、社区巡查,发现影响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当即提出整改要求。
自创文以来,南昌县坚持“一路一长”的“路长制”和“一社区一长”的“社长制”管理模式,县级领导全员上阵,对责任路段和挂点社区的所有环境问题,实行包干负责、综合管理,每周调度,构建城市“扁平化管理”新模式。通过高位统筹,形成了全县“一盘棋”的协调联动格局。
在“路长制”“社长制”的推动下,县城主次干道变得干净清爽,各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去年银苑社区建起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不仅有青少年儿童活动室,还有书法室、对弈室,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上有“路长”“社长”高位推动,下有“街巷长”走街串巷。不久前,由县交警、县城管、莲塘镇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的街巷环境整治组,对莲塘镇王家社区王家一路和王家路街巷道路两侧的沿街出店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南昌县城管局局长涂艳彬介绍,南昌县在各背街小巷设立了“街巷长”,科级干部作为“街巷长”带头对卫生乱象等七大方面进行综合性、常态化治理。
据了解,为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南昌县目前正探索实施新的“片长制”,实现点、线、面相结合,让治理触角延伸到城市每一处。
筑牢民生“里子” 撑起城市“面子”
在南昌县银三角万湖村阳光花园小区内,小轿车、电动车整齐摆放,地面干净整洁,居民们正悠闲地在楼道口聊天、乘凉,有些老人甚至席地而坐。而在以前,这里作为动迁安置小区,无人管,环境差,一些居民无奈搬走。
小区的变化源自于南昌县不断深化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让旧城换了新颜。去年,银三角管委会投入100多万元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建起了电动车棚,增设了机动车车位,铺设了草坪、硬化了道路。
2017年“夺牌”以来,南昌县推进25个老旧社区改造、23个封闭式小区升级改造以及全部背街小巷的改造,新增路灯3078盏,亮化改造提升道路10条,改造人行道面积10万平方米,惠及居民5100户。
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文明城市建设的“硬指标”和“试金石”。南昌县以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目标,在每一处小细节上下功夫。
今年以来,南昌县中心城区大力推进“邮票绿地”建设,重点在城区道路交叉口、拆违区、废弃地、边角地带、老旧社区见缝插针,配套廊架、石凳等,打造一批集“休憩、观赏、生态、健身、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邮票绿地”。随着“邮票绿地”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南昌县越来越多的居民出门便能“见绿”。
富坊路地处城乡接合部,原先是一条狭窄的水泥马路,如今一座“邮票绿地”小游园“拔地而起”,周边的居民晚上常在小游园散步放松心情。
随着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百姓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治活力明显提升。一些群众积极使用“南昌治理”APP,反映城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或通过“随手拍”曝光不文明行为,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投入3.6亿元,新改建公厕1200余座,如澄碧湖公园智慧公厕让市民“方便”更方便、更舒适;新增停车场5个、停车泊位2597个,新增路面停车泊位1080个;新建金湖公园、玉湖公园、雁沙湖公园,面积达76.9公顷……南昌县聚焦民生实事,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
南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创建指挥部副总指挥陈伟峰说,城市的“面子”要靠民生的“里子”撑起,群众满意了,文明城市建设才能聚合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播下“文明种子” 兴文化提“内涵”
文明城市建设既需要环境美、街道靓的“外在美”,更需要文明种子根植人心的“内在美”,以增强文明城市发展内生动力。南昌县在塑造城市文明过程中,不仅注重提升城市“颜值”,更紧抓内在气质修炼。
新打造的“莲花书屋”“八月湖城市书房”“澄湖书苑”成为市民阅读的好去处。其中,以3D技术打印成型的莲花书屋极具现代感,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点”,网上预约始终火爆。南昌县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以阅读修身,提升文明程度。
在市民常去的澄碧湖北苑广场,最醒目的正是南昌县“好人园”,这里展示着全县各级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江西好人、昌南新乡贤、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事迹,供市民24小时全天候参观、学习。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在这里汇聚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成为助推文明城市长效建设的不竭动力。
通过大力弘扬好人精神、培育好人文化、传播好人故事,南昌县用身边的善举义行激发精神动力、凝聚奋进力量,提升城市“内涵”。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也是南昌县点亮文明之光的途径之一。2021年6月以来,在澄碧湖南苑、北苑两个市民广场,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出现一支支身着志愿者马甲的文明劝导队。这些志愿者来自该县微爱公益、蓝天志工、幽兰义工、徒步协会志愿服务队等,他们手拿夹钳、垃圾袋,身背小喇叭,冒着高温酷暑,不厌其烦地劝导打赤膊、危险攀爬等不文明行为,周边群众纷纷点赞。
近年来,在疫情防控、文明创建、防汛抗洪、脱贫攻坚等重大任务中,处处都能看到南昌县志愿者们的身影。
南昌县在县、乡、村三级以及企业、校园先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近400个,并相应组建志愿服务队441支,招募骨干志愿者4500余人,组成理论宣讲、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文艺、卫生健康等10支专业队伍,成立了“昌南榜样宣讲团”“莲塘草根宣讲团”“爷爷奶奶一堂课”等特色宣讲队伍,先后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1.2万余场(次),让文明新风“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明城市创建没有终点。南昌县以人为本、内外兼修,将文明创建工作有机融入城乡环境整治、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城市建管、文明新风培育等工作中,强化常态长效机制建设,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以发展促民生,让城市由内而外迸发出强劲发展动力。(汤林云)
编辑:赵鼎